新聞中心
產品展示
1月11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2016年全國環境工作會議上表示,“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將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確保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陳吉寧解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其基本要求就是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不能退步,主要環境質量指標要有所好轉,一些突出環境問題如大規模嚴重霧霾、城市黑臭水體等明顯減輕。”
根據環保部統計,2015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預計分別同比下降3%、3%、5%、9%以上,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1%。
環境質量與發達國家“歷史同期”差距較大
陳吉寧表示,確定具體環境指標是謀劃“十三五”環保工作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陳吉寧指出,相比國際上一些國家,我國是在較低的收入水平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下解決更為復雜的環境問題。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類似的“歷史同期”相比,我國目前環境質量差距很大。
根據環保部統計,在大氣環境質量方面,2015年我國338個城市PM10濃度為87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為50微克/立方米。“歷史同期”發達國家PM10平均約為44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濃度18-25微克/立方米左右。
2020年我國人均GDP預計將達到1.1萬-1.2萬美元左右(以2010年為基期),以此指標衡量,我國2020年經濟發展情境大致相當于美國1975-1980年、日本1978-1985年、歐盟1979-1986年左右的“歷史同期”水平,滯后歐美發達國家35-40年左右。
陳吉寧表示,要在2020年達到發達國家“歷史同期”平均水平,需降低50%左右,難度很大。
在水環境質量方面,陳吉寧提出,“歷史同期”OECD主要國家水質相當于I-III類河流比例與我國基本相當甚至略低,但劣V類河流比例明顯低于我國,甚至沒有劣V類水體。而我國除了劣V類河流外,還有約55%的城市黑臭水體。
為此,環保部提出,“十三五”在環境質量指標方面,將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比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重點地區重污染天數減少、全國地表水好于III類水體比例、全國地表水劣V類水體比例等作為主要指標。
同時,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方面,環保部將揮發性有機物(VOCs)納入總量控制范圍。
“它是形成PM2.5和O3的關鍵前體物,是灰霾和光化學污染的重要來源。”陳吉寧解釋,目前我國人為源VOCs排放量大且呈快速增長態勢,分別為美國的2倍和歐盟的3倍。
陳吉寧進一步解釋,國際經驗表明,控制VOCs排放是減少灰霾和光化學污染的有效措施。環保部已經出臺VOCs的系列標準、監測技術規范、分析方法等,為“十三五” VOCs減排的監督考核奠定了基礎。
“十三五”大氣污染治理最難的是京津冀
陳吉寧表示,“十三五”期間,大氣污染治理不僅要繼續關注PM2.5的問題,還提出了“優良天”的目標。這意味著,影響好天氣的其他污染物,如臭氧等也將納入治理目標。
陳吉寧指出,“十三五”大氣污染治理的目標是,到2020年珠三角地區要實現穩定達標,長三角地區要達到現階段珠三角的空氣質量的水平,而最難的是京津冀,但也要實現重污染天數比目前減少的目標。
根據此前發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這意味著達到長三角地區現在的水平。
陳吉寧認為,這些目標都屬于需要“跳起來,夠一夠”才能實現的。但只要工作抓得緊,還是有望能實現的。
陳吉寧特別提到,2015年的最后一個半月,北京的污染狀況基本抵消了前面10個半月大氣治理的努力,PM2.5的濃度只比2014年下降6.2%。
陳吉寧指出,梳理一下近10年來京津冀冬季的大氣治理,可以看出,在老天不幫忙、氣象條件較差的情況下,重污染天的應急處置措施是不得力的。京津冀應該根據這個冬季的狀況,發現問題,為下個供暖季找到解決辦法。